邵宁宁教授主讲“龙须沟与城市底层社会治理”
Body
11月24日晚,中文系(珠海)于海琴六号A631会议室举办开卷文珠讲座第31讲,讲座题为《龙须沟与城市底层社会治理》。本次讲座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,由杭州师范大学邵宁宁教授主讲,杨蓥莹副教授主持。
《龙须沟》是与《茶馆》并肩的重要作品,可自80年代以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对龙须沟的认识只简单停留在“一个歌颂新中国的作品”。而这种认识简化了作品的内涵、误读了老舍。
邵教授指出,《龙须沟》绝非应时而作,它承载着老舍一以贯之的东西。从创作的时间点来看1950年,这时老舍的思想还没有受到改造,因此《龙须沟》的思想内涵具有先前创作的延续性,有对《骆驼祥子》和《月牙儿》的一脉继承。
在传统农业社会进入到现代社会的过程中,农村经济基础的崩塌导致的勤劳致富人生观念的动摇,可视作中国人的“上帝之死”。在农业社会中,由于农业基础较为稳定,人们普遍接受一份付出一分收获的价值观。但是工商社会生产方式改变了,付出与收获并不成正比,甚至投机取巧能有更好的收获。如果这类近代生活变迁造成的价值观动摇不引起注意,将会带来社会道德的崩塌。这就是老舍从《骆驼祥子》《月牙儿》到《龙须沟》一以贯之的“堕落的忧惧”。底层群体的堕落是最令人害怕的,一旦他们失去对勤劳致富的信心,变得绝望,可能会不择手段往上爬。
此外,《龙须沟》的创作和革命同时却不同步。老舍一贯的思想不是斗争思维,而是人道关怀,在文本中体现为冯狗子向疯子道歉,周围的人都让疯子还手,但是疯子不打,而是举起冯狗子的手,说“原来打人的手也是人手”。这是人道宽恕的观念,反对以暴抑暴,最终指向的是社会和解。从历史可知,最后阶级斗争的扩大化造成了中国很多问题。而老舍超越同期,他不强调阶级斗争,而强调建设,要通过教育、工作、尊严来提供底层社会支持和帮助。
《龙须沟》放在今天也具有启示性。以新代旧的现代化进程不是均匀的,这期间会抛弃一些东西,在前进的过程中会有落后的人,底层人边缘人依然存在。现代城市空间不仅仅有外滩一般的繁华地带,还有许多居住底层群体的边缘区,这些边缘区居住着被社会抛弃到边缘底层的人。这些群体过去存在,现在也存在。因此《龙须沟》适用于讨论更长时段的现代化问题,引导我们聚焦城市空间中需要人们关怀的地带。
在最后的互动环节中,邵教授启示我们“做人一定要有家园感,爱的不是那片地,而是和那片地的各种联系”。至此,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。
文案:李丽兴
摄影:梁春怡
美工:张新欣
初审:王颜玉
审核:朱崇科 陈彪
审定发布:郑哲